新闻中心 > 学术新闻 >

北大李彦教授课题组《ACS Nano》:面向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单壁碳纳米管稳定掺杂

学术新闻 2021-12-28 09:49:01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稳定性,因此在制造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方面极具吸引力。掺杂是进一步提高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导电性的关键步骤。可靠的掺杂剂应当能够有效地降低薄膜电阻并保持稳定,同时不影响薄膜透明度。发展可靠的掺杂剂对于碳纳米管薄膜的应用而言非常重要。同时,研究并阐明掺杂的机制,对于了解掺杂过程、发展新的掺杂策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李彦教授课题组在《ACS Nano》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table Doping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 Flexibl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的文章(DOI: 10.1021/acsnano.1c08812)。他们利用诸如磷钨酸等固体酸不会挥发的特点,发展了一种稳定掺杂碳纳米管的策略。掺杂后,碳纳米管薄膜的方阻降低至原来的一半左右,并且透光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经过700天后,掺杂效果仍然保持稳定。同时,磷钨酸掺杂的碳纳米管薄膜拥有优异的柔性。在1000次循环的弯折试验中,薄膜的方阻和透光率没有受到影响。拉曼光谱中G峰的蓝移和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测量的薄膜功函数的增加,都说明磷钨酸对碳纳米管的掺杂是p型的。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我们发现磷钨酸的强酸性在掺杂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酸性可以增加环境中O2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在固体酸分子存在时,碳纳米管会发生显著的p掺杂,费米能级显著降低。这一掺杂策略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推动基于碳纳米管的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实际应用。这种策略还可以扩展到对于各种碳纳米管宏观组装体(例如碳纳米管海绵和碳纳米管垂直阵列),乃至对于其他材料的p型掺杂中。此外,这一策略也扩大了多酸的应用范围。


图片

 

 1. 磷钨酸对碳纳米管薄膜的掺杂效果及其稳定性。 (a) 掺杂后薄膜方阻的相对降低。(b) 掺杂后透明度的相对变化。(c) 在室内环境条件下放置700天的过程中,PTA掺杂的SWCNT薄膜的薄层电阻和透明度的变化。(d) 玻璃片上磷钨酸掺杂的SWCNT薄膜。(e) PTA掺杂的SWCNT薄膜在1000次循环弯曲试验期间的薄层电阻。(f) 在柔性PET衬底上弯曲的PTA掺杂SWCNT薄膜。

图片

 

 2. PTA掺杂的SWCNT薄膜的光谱表征。(a) 一张SWCNT薄膜由一系列PTA溶液掺杂后的吸收光谱。860nm处的尖峰是由测量过程中光谱仪检测器切换所造成的。(b) 不同浓度的PTA溶液掺杂的SWCNT薄膜的薄层电阻。(c-d) 掺杂前后在SWCNT薄膜上的随机位置采集的拉曼光谱G峰。激发激光的波长分别为532nm (c) 633nm (d)

 

图片

 

 3. PTA掺杂的单根SWCNT的原位拉曼研究。(a) SWCNT的同一位置上,掺杂之前和掺杂之后采集的拉曼光谱。(b) 掺杂后单根SWCNT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c) b图红色方框所标记的区域中,对碳纳米管G峰的拉曼光谱成像图。(d) 掺杂前后,SWCNT上每个位置的G峰峰位。


图片

 

 4. PTA掺杂的SWCNT薄膜的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研究。(a-f) 掺杂后 (a) 和原始 (d) SWCNT薄膜的高度图像,以及相应的表面电势图像(bc为掺杂薄膜,ef分别为原始薄膜)。为便与比较,在图b和图e中,图像以相同的电势标尺制作;而在图c和图f中,电势标尺被调整为各自的最优情况,以提供电势分布的详细信息。图中的长度标尺均为400 nm(g) SWCNT薄膜不同位置的表面电势,其中薄膜的左半部分是未掺杂的(0-5毫米处),右半部分是分别由PTA、磷钨酸钠(SPT)和水掺杂的(5-15毫米处)。


 1. 使用其他物质掺杂碳纳米管后薄膜方阻的变化

图片

 

图片


 5. 掺杂机理研究。 (a) SWCNT薄膜经PTA掺杂和NH3处理的方阻变化情况。(b) PTA掺杂的SWCNT薄膜在不同温度下退火以进行气体解吸,并在室温下放置以进行气体再吸附的过程中,方阻的变化情况。(c) PTA的存在下通过O2掺杂使得SWCNT的费米能级下降的机理示意图。


图片

 

 6. PTA掺杂的SWCNT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汇总。虚线标记了显示器件的性能要求(Rsh < 100 Ω/sq @ 85% T)和替代ITO的性能要求(Rsh < 100 Ω/sq @ 90% T)。

李彦教授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的制备、修饰、表征和应用的研究。研究兴趣为发展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方法,通过化学修饰和复合对碳纳米管进行进一步的性能调控,同时发展相应的表征技术以满足可控制备和修饰研究的需求,并探索基于碳纳米管的材料在纳电子、能源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李彦教授二十多年来坚持在碳纳米管研究领域耕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拥有13项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获邀担任MRS奖励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ACS Nano副主编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Materials HorizonsCarbonNano Research等期刊的顾问编委或编委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8812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1182119626@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21.37%! 麦耀华教授团队钙钛矿光伏组件获独立第三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