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人 >
中国材料人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黄维院士专访
黄维院士,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最早从事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前沿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他率领团队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有机光电子学这一国际前沿学科的研究,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推进科学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有机光电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和而不同,创新兴学科开
如果说眼前有三条路可供选择,黄维不一定会走最险阻的那条,却一定会走自己最想走的那条。或者,这就是所谓兴趣,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基于这份追求,让我们看到一个笑意盎然、风趣幽默、文质彬彬的学者眼里,那不容忽视的坚毅。
黄维,1965年出生于河北唐山,成长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79年黄维来到了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的北京大学,在学术大师云集的化学系,师从于中国化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教授,先后完成本、硕、博学业。
从青少年时代起,黄维似乎就在个人能力的发展上做了诸多不同寻常、求新求变的努力。博士期间的训练是物理化学、计算化学等方面,却转行做了纳米材料和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兴趣比较广泛,喜欢文史哲,他经常会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也经常在一些思想性的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学习期间,曾任北京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会主席、第二十届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这些“不务正业”的现象,似乎是对后来黄维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性格的最佳诠释。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其间兼任党委副书记,分管研究生工作等。
谈及赴新加坡之因缘际会,在博士毕业不久,当时北大的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希望其能留在导师唐有祺先生的实验室继续从事纳米科学研究。黄维是和而不同的,他并没有选择“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学界便捷之路,而是走上一条全新的路。九十年代初,他前往新加坡,致力于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和信息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有机光电子学这一国际前沿学科的研究。这条全新的路没有老师的“顺风车”、在国内外均谈不上相应的研究积累,更不用说人才济济的学术队伍,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充满悬疑,亦承载希望。
当然对于赴海外做科研,他也有轻松幽默的版本,“去新加坡原本就是巧合。我出国的机会很多,1985年我的托福成绩就有600多分,这在当时比较难得。但我这个人向来不随大流,当时并没有出国的打算。去新加坡原本是想去休息休息,结果出乎意料一去就呆了十年。”他浅笑,自嘲自己因优越学术研究环境的吸引而留洋多年。
在新期间,他师从国际著名化学家、亚洲化学会会长、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的HUANG Hsing Hua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很快就脱颖而出,转任专职研究员,其后升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从事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协助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材料学家SHIH Choon Fong教授(新加坡材料研究院IMRE的创院院长、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现任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创建新加坡材料研究院,主持建设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和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等领域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团队;参与创建了“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分会并担任联合主席和国际材料研究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席一职。
毋庸置疑,新加坡的十年执教科研生涯,对他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主要成员之一,他参与了新加坡材料研究院的创建历程,从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这对他回国的抉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MBA理念学习的启发,他产生了回国创业、打造中国的“先进材料”品牌、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基地和“海归”创业平台的想法。
白手起家,缔造创新旗舰
在决定回国之前,黄维多年的工作伙伴、老上司,美国工程院和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材料学家SHIH Choon Fong教授也曾再三挽留。此外,还有几所国外知名大学也多次邀请他担任教授等。但是他最终还是坚持回国发展的决定。
从政、经商、治学等众多的选择就这样出现在眼前。黄维曾任全国学联主席等职务,在大多数人眼中如果他继续往仕途发展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然而他就是选择将科研进行到底,这不是守拙婉拒,而是出于对科学的理想与追求之情;黄维的经历和经验也被很多大财阀、大公司所赏识,时至今日还不断有人邀请他去做一些管理和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然而辉煌的科研成果证明他在科研方面有多么的全情投入、责无旁骛。
2002年初,作为较早一批“海归”,黄维于2002年底回国服务,加盟上海的复旦大学,开始归国创业新历程。在此期间的工作进一步夯实了黄维教授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学术成就、团队打造、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绩。
2004年,意气风发的他曾写过一篇海归创业的文章——《打造中国的“先进材料”旗舰》,把他的创新团队比拟成了一艘旗舰——其实更切合实际的可能是一艘风雨飘摇却充满生机的小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激流浪花中顽强地掌舵着自己的方向,扬帆远征。这支旗舰在他的领导下,创建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这一科技创新平台已成长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国内在先进材料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
2006年,黄维教授作为交流干部调任南京邮电大学,现任副校长。同时,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并以该研究院为平台,先后建设了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平板显示与固体照明工程中心、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从风雨飘摇的小船发展至今日,作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他所创建的科研团队——人称“黄维兵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初见雏形、在复旦大学期间发展壮大、落户南京邮电大学后更是渐入佳境、成绩斐然。目前团队成员逾40人,其中包括中央组织部国家特聘专家5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2008年、2009年团队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更是拔得头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先后获得两个江苏省创新团队支持后,去年还荣获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立项资助,在国内外已经打响了这支“南邮IAM”团队的品牌。
2008年,黄维教授所领衔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成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他所创建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为国内外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2011年,他所领衔的“有机光电子学”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优势学科。除此以外,他还推动创建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有本科生800余名,首届学生今年即将毕业);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新加坡政府的共同支持下,推动建设了“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实验室”,为中新两国科技合作向纵深阶段发展开启了新的航程。
在团队日益壮大、成果倍出的同时,黄维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也获得了众多荣誉。先后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特聘教授、中央(溯及既往)特聘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第九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和支持。
独树一帜,谱写人生传奇
“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科研,但不是简单地复制巨人的工作!”黄维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的学生们。他强调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重视安全防护、知识产权,强调交流讨论、团队合作。他认为,无论是科研还是管理,都要具备开拓的视野与开放的理念。视野即价值。超乎常人的视野和专注,才会使得任何事物在竞争中异军突起,取得优势。
黄维热爱教育科研事业,事业心强,工作有热情,勤奋敬业,长期致力于有机光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业绩,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机半导体p-n能带调控理论,有效地调控了能级及带隙宽度,改变了有机半导体的单一输运模式,实现了载流子注入和传输平衡,为设计高效三基色有机半导体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有机半导体的研究从经验摸索上升到了理论指导阶段。在p-n能带调控理论的指导下,研制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性能三基色有机半导体,同时证明了p-n能带调控理论的普适性;针对蓝光半导体器件的稳定性这一世界难题,提出了基于有机蓝光半导体的凝聚态结构调控原理,成为国际通行的解决方案;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拓展了有机半导体在有机激光、生物传感、信息存储和光电转换等方面的应用,丰富了有机光电子学的学科内涵,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就,被有机光电子学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AJ Heeger教授誉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之一。
近十年来,黄维主持编译、合作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并先后在《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欧洲化学杂志》、《大分子》、《应用物理快报》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逾5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有250余篇。所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总引用超过80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次数逾280次,h-Index为48(该指数是标志一个科学家多年来研究工作影响的重要指标,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为41,美国科学院院士一般在 45左右)。在ISI公布的论文被引用数排名中位于材料学科世界1‰顶尖科学家之列。
不仅仅是优秀的科学家与管理者,黄维在产业开发与拓展方面也具有丰富经验。近几年来,他已申请或获授权新加坡、美国与中国专利130余项,在有机光电信息材料与平板显示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利群,其中多项专利转让后已产生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有机电子产业的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投入建设了 “南京方圆环球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无锡市合作创立了“南邮-无锡显示技术研究院”、“无锡方圆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方圆创建伊始,即利用其核心技术达到年销售收入逾五千万元的规模,2011年,其自主生产的P4 LED全彩显示屏正式投入市场,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发展优势,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并被获准启动无锡市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为回国创业多年的新侨杰出代表,黄维热衷社会公益事业和公众事务,尤其是关乎侨界人士权益的侨务工作;非常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机光电子产业振兴,并为大力提升我国在有机光电子产业的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张、奔走呼号、躬亲实践。正是因为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熟的现代公民意识、较高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因为他在科学界及侨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积累的丰富成果,近年来先后被推选为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南京邮电大学侨联主席、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侨界专业人士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理事、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南京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政协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兼任教卫文体(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并积极履行职责,为科学事业服务、为侨服务、为国献策、为社团组织建设出力。2010年由中国侨联主办的第十届海外高新技术人才为国服务暨第三届新侨创新成果交流会上,他荣获中国侨联“双百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奖),其贡献和付出赢得了中国侨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面对五光十色的媒体宣传和光怪陆离的市场,他远离闹市,他避开喧嚣,从不高调却洞悉市场发展前沿;面对挫折和批评,他据情势发展对自己的团队方向进行调整和引导;面对赞誉和成功,他所做的依旧是冷静,并在冷静的分析中谋求发展。他不是纯粹的学究,因其没有固步自封固守成规的本色,他号召年轻人开展科技创新一定要与国计民生和产业需求相结合,不是“从文章到文章”的纸面论述;他也不是纯粹的政治家,因面对单纯严谨的治学环境,他如鱼得水,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令人叹然;他更不是纯粹的商人,因而没有商人唯利是图的尴尬。这样的性格,构成黄维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大巧若拙,攻藏兼备,书写着自己构造的画卷!
有容乃大,修行悟道积淀
关于北大求学的收获,他曾这样总结,源于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思想的熏陶,受惠于“常为新”、“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精神的激励,他一直以广博求知的进取心,以笃厚行事的真精神,努力达到“三宽”的境界,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这种追求“有容乃大”的人生境界或许就是北大风骨的深刻影响吧。
关于回国创新创业,他将其丰富经历归纳为“酸甜苦辣”四字。“如果将成功比作结果,那么创业就如同栽树。作为一个热衷于追求、崇尚于过程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回顾这些年的归国创业历程,个中的酸甜苦辣难以尽述。酸,困惑于个人心态之艰难调整;苦,阻碍于创业环境之不尽人意;甜,欣喜于高效团队之初具规模;辣,体验于开拓创业之激情四溢。然而,苦痛也罢、辛酸也罢,回首往事,体会更多的是快乐与充实,感受更多的是自信与骄傲。”一段话,道不尽的辛酸苦痛和快乐充实,正是有包容,有担当,有气魄,才能如此坦然淡定,大气斐然!
2011年黄维教授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遴选,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殊为难得的是,在信息学部中,他是第一个出身于化学背景的“外来户”;南京邮电大学此前没有相关学科的积累、更没有产生过院士;同时他是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且所从事的有机光电子领域既具有前沿性、又具有实用性,因而被很多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在院士受聘仪式上,他曾表态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称号,并将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以真为本、以纪为纲、以身作则、以勤补拙、以德服人、以心育人、以天下为己任,奉献中国科学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高校领导者,有容乃大更是其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仅仅具备前瞻的科学视野和高水准的科学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校领导需要扮演多重角色:首席运营官——懂管理,善于把各种资源组织好、整合好、调配好;教育思想家、师者典范——懂教育,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熟悉办学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学术代言人、团队领袖——懂人才、组团队,坚持兼容并包的人才理念和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识才、育才、用才、护才;政治指导员和社会活动家——懂政治、广结交,通晓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努力把大学发展和国家战略密切结合起来,会盟天下英才,争取多方支持,共促高等教育进步。
黄维说“无欲则刚、当仁不让”。“无欲则刚”是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地为人民更好更多地工作;“当仁不让”是指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凡是党和国家所需做的事,我们就要坚决地全力去做。”他的话简单而务实,却于平淡与沉浮之中缔造了他繁盛而强大的精神世界。
来源:《海归学人》12年03期 作者:卢晓梅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1182119626@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夏建白院士:只喜欢“安安心心作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