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人 >

中国材料人

程一兵院士:我们已到不创新就无路可走的时候

中国材料人 2021-12-27 11:10:39

四川在线消息  9月23日晚,成都香格里拉酒店。坐在记者面前的程一兵,身着低调的竖条纹衬衫。尽管头上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头衔,其研究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也都名声响亮,但与其对话,却只是感觉到学者的和蔼,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理工科男性的直爽快言。


这是程一兵第二次踏上成都的土地。第一次来,他注意到这座城市的宣传语: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一次来,他想看看四川成都,能给留学海外的学子们带来哪些机会。


“海科会”进行到一半,程一兵心中得出结论:随着对中国西部的开发,四川成都充满了发展机会。“回到澳大利亚,我会向身边的同事、年轻人介绍这里的情况,告诉他们这里充满了机会。”访谈结束,程一兵欣然挥毫,留下“中国四川,海归发展的优选地”的寄语。


西部对想回国创业的年轻人是有吸引力的


记者:您这次来参加“海科会”,最关注的是什么?


程一兵:我个人比较关注中国西部对海外青年留学生的吸引力在哪里。我有很多的学生,在澳大利亚也有很多同事。现在中国对他们30多岁在国外做到博士、博士后的人是有吸引力的,特别是理工科,因为搞理工科的人,需要一个有很强的工业技术和科学衔接的大环境,做工业的人,特别我们搞材料的,如果没大的对工业需求环境的话,很难做下去。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毫无疑问在这方面需求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有很多希望在国内寻找机会。


我每年都会回国多次,对国内比较了解。我觉得在中国的东部、南部,包括中部一些地区,发展走得比较高,开放比较早和快,相对来说,他们的需求要饱和一些,当然永远不能说人才的需求是饱和的,但是我觉得西部,对年轻人的机会要多一些。所以我这次也很想看一看我们这个西部,“海科会”这样一些机制对海外的年轻人而言,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记者:在四川,您发现这样的机会了吗?


程一兵:我今天听见魏宏省长介绍了一些四川和成都对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印像很深的是他讲的这几个方面:他讲四川的经济里面,工业占的比重是百分之四十多,但是在工业里面的先进制造工业,就是跟国际上相比先进的制造业,占的比例不到20%,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占30%左右,也就是说四川这个地方,它的工业相对来说,要比东南沿海有一定距离,这对海外青年人就是机会,因为他们在国外学的东西,相对来说很多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科技知识。还有,成都高新区获得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有一些试点创新的政策,我觉得这也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我回去(澳大利亚)会对他们做一些宣传。


将来的太阳能电池将很便宜


记者:这次“海科会”也安排了您发言,您准备讲些什么?


程一兵:24日的会上,我要做一个太阳能电池的介绍。这正好是我研究的方向,我是研究用印刷制造的方法来制造太阳能电池。就像你们印报纸一样,你们印报纸头天晚上要把新闻很快印成报纸,第二天早上发送到读者手里去,你不是一份两份地印,而是几十万成百万份,每一次很多张纸叠加起来,从这个可以看出来,印刷技术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技术。在制造业里,没有比印刷技术成本更低的,所以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就是把太阳能电池用印刷的方法,把它印在玻璃板上,印在塑料板上。这个技术是一个新技术,比较复杂。


目前来说,人类已经有硅太阳能电池。是用晶硅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加工出来,一片晶硅大概一百到两百微米,那就是0.1到0.2毫米。想要切到那么薄,再加工做出来,这个加工制备的过程,材料的成本,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尽管现在硅电池已经产业化,但造价高。中国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最大的国家,生产世界大概60%的太阳能电池板,但是有90%以上的电池是输送到国外去了。不是中国没有市场,中国的市场比国外的市场大得多,而是价格太贵了,国内消费者不愿意买单。


这给我们做太阳能电池的人指出一条方向,第一太阳能电池非常有用,非常合符我们的能源环境要求的技术,但它现在太贵。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那就要去寻找廉价的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方法,这是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在国际上一个发展方向是把纳米材料和有机材料先变成水一样,用印刷的方法,把它印在玻璃板上,比硅电池造价要低很多。


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川创业发展,政策上要量体裁衣


记者:四川要想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应该注意什么?在您看来,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来创业发展,吸引他们的除了机会,还应该有些什么?


程一兵:30多岁、40多岁、50多岁,这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需求不一样。30多岁的人注重自己发展的机会,注重他到这里来了以后,有没有一个起步发展的资源?30多岁从国外回来,可以说两手空空,他到这里来,特别搞理工科的人,他需要一些资源,特别是给他搭建实验室,买一些设备,他能不能到这里来,牵涉到起步资源。


当然在生活上,从人的本性上说,都希望住房等条件好,但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相对比较务实,他们也知道,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如果提出很多的要求,这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资本能匹配的,毕竟他们还太年轻。但是他需要有基本生活条件,这一点我觉得国内现在基本生活条件都不差,特别像成都这样的地方,生活环境比较好,气候好,物质条件也比较好,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大笑)。所以说,这些东西对海外回来的年轻人来说,是有需求的,但可能不是首选的,他首选的是你给我的工作环境有多少?对吸引这样的人,就要给他们一个初步起步的环境。


50多岁的人,他们在国外做得比较好的,用中国话来说已经功成名就了,真正让他们重头来创业,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在国外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很大的团队,他们可能在国外的工作方式多数是指挥别人做事。对这样一批人,你要让他重新回到重头创业的一种形式,从头来搭实验室,是有难度的。对50多岁的人来说,对他们的吸引力又是另外一种情况。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更倾向做教练员,而不太可能做运动员。


我感觉目前真正需要吸引的,真正能够为中国科技发展做贡献的,是40岁左右的人,这批人最具有动力,最具很大的冲劲和干劲,他们有非常想再做一些事,而且精力充沛,在国外工作这么多年,视野开阔,具有国际上新的概念和思路,这样一些人,他们是真正有可能做事情。相关部门要把这些人吸引过来也好,请过来也好,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条件。对这一个年龄段的人,政策要灵活,要量身裁衣,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吸引力。


中国到了一个不创新就无路可走的时代


记者:您怎么理解全民创新创业语境下创新的意义?


程一兵:中国政府讲创新和创业,特别是讲创新,我认为是非常对的。我们在科技界看得很清楚的一点是,我们在制造水平上发展得非常迅速,有很多东西制造出来比别人发明的做得还好,但我们真正自己创新发明的产品、技术、概念方面,跟世界水平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有很多的东西是模仿人家的,是人家的知识产权,拿到我们这里来做,我们可以把它做好,这跟我们国家以前的整个工业水平落后有关系,但经过三十年发展,中国政府对大学、科研界的投入加大了投资,包括我们中国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再把新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先进制造业,使我们整体工业和科技水平,都提升了很大一个台阶,我们发展达了一个创新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不创新,发展的路就会被堵死。


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你不创新还有路可以走。你用廉价的劳动力来做,就可以满足就业,发展经济,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总体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创新,就无路可走了。所以现在这个阶段提出创新是非常正确的。创新在国外有两个重要渠道,一个是大学的研究机构,很多是科学上的创新,是实验室里面的创新。另一个大的创新,是靠企业来创新,这一点我在日本深受感触,日本很多公司,大公司就不要说了,就是一般的中型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他雇佣很多博士生,在里面做创新研发。


把企业的创新调动起来,这才是可以真正变成技术、直接变成产品。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够。这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我们的国有企业,相对来说创新意识是不够的,有创新意识的,很多是一些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的国营企业占大头,怎么样把这一批人从机制上把创新意识调动起来,使他来主导创新?我个人感觉,这是撬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个杠杆运用不好,我感觉创新的力度就不够 ,非要把这个杠杆撬动起来,这个力度就大了。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1182119626@qq.com


上一篇: 王占国院士:发展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机遇大

下一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高端新材料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时代即将到来